翻译研究 | 十三陵里的独角兽是unicorn吗?

微信关注:田间小站

在Nigel Cameron所著的《Old Beijing Revisited》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明十三陵守灵石兽的描写:

Among the animal figures in this curious guard of honor are lions, mythical xiezhi, camels, horses, unicorns and great sturdy elephants. (p. 21)

这里的unicorn译的不妥。

根据《韦氏词典》,unicorn在这里对应的解释为:

翻译研究 | 十三陵里的独角兽是unicorn吗?

Unicorn的形象一般是这样的:

翻译研究 | 十三陵里的独角兽是unicorn吗?

再看明十三陵中的所谓unicorn。十三陵中的独角动物名为“獬豸(xiè zhì)”,然而作者已经提到了xiezhi,这里的unicorn指的看来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这几个十三陵石兽中的麒麟。不过麒麟并非“独角”,这里应该是作者将麒麟和獬豸搞混了。

十三陵中的獬豸如图:

翻译研究 | 十三陵里的独角兽是unicorn吗?

獬豸与unicorn的区别显而易见。英语母语读者读到unicorn时,脑海中浮现出来的不会是獬豸的形象。作者在前文用了拼音翻译后,这里又用unicorn,更会让人认为这里的unicorn就是西方文化中的unicorn,否则作者也应该用拼音翻译,体现其特殊性。

正确翻译“獬豸”,应将音译与意译相结合——音译保留其独特性,意译则进行描述与解释,弥补音译的不足

综上,“unicorn”或可改为:xiezhi (a mythical Chinese animal that looks like a goat and has one short horn on its head)

翻译某文化中独有概念时,借用目标语言中的近似表达虽然会在无需大量解释的同时还能方便目标语言读者理解,但正如本文所述,这种便利产生的误解也十分明显。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翻译时译者除了关注原文和译文的共性,更要思考两者可能存在的差异,从读者可能怎样解读为出发点,选择最不会产生误解的译法

将俗称为“独角兽”的“獬豸”译为unicorn看似简练,实际上并不严谨,更没有考虑到“獬豸”的独特性。按照这种思路,世界各个文化中有一只角的神兽都可以译为unicorn,如此千篇一律,千兽一译,抹杀了文化的多样性,实在是无趣。

(中国翻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