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 | 外交术语“相向而行”,为何这样翻译?

本月初,外交部长王毅会见美国务卿蓬佩奥时说,美方应当正确看待和认识中国的发展走向,停止对中方的无端指责和损害中方核心利益的错误做法,与中方相向而行,牢牢把握和坚持两国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

昨天,外交部发言人陆慷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希望澳方同中方相向而行,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原则基础上,推动中澳关系沿着正确轨道不断向前发展。

“相向而行”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外交术语。这个词的官方译法是“...meet China halfway”,译法很到位、很形象。

“meet someone halfway”是英文中比较常用的短语,意思是:

To compromise with someone, often in an argument or disagreement.

也许英文释义更能点破外交术语“相向而行”的真实面目:相互妥协/让步。

认识这个外交术语,要搞清两点。

一、“相向而行”的使用范围比较局限,一般用在“存在明显分歧”的谈判或者双边关系中,比如“中美”“中日”“朝美”“印巴”等等。

针对王外长的“相向而行”,蓬佩奥回应说,美中在很多问题上有明显分歧,但美国不反对中国发展,也没有全面遏制中国的政策。

虽然官方中文稿用的是“明显分歧”,但你要知道,蓬佩奥的原话是“fundamental disagreement”,也就是“根本性分歧”。

外交本就是妥协的艺术。在分歧比较大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奢望一方完全屈服顺从另一方,也不能一拍两散、“背道而驰”,最理性的选择就是“相互靠拢”,达成妥协。

二、所谓的“相向而行”,并非“单方面”提出希望或者要求,而是暗含“双方都要妥协”之意。相向而行,你“行”我也得“行”,双方都得动起来,才能更快达成一致。

不是外交部不懂中文,而是我们需要在更宽广的视野下看待这个词,而不是较真这个词的物理意义,比如什么“相向而行早晚要相撞”“相撞之后就是相背而行,南辕北辙喽”。这恐怕有点杠过头了。

王外长对蓬佩奥说,希望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华盛顿邮报》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句话的话外音: strike a slightly moreconciliatory tone(有一点妥协的味道)。

认识到这两点,才能体会到“meet China halfway”这个译法究竟好在哪儿。如果把“相向而行”翻译成“moving in a positive direction”或者“make positive efforts to improve China-US relations”,“希望双方妥协”的味道就丢了,也就背离了这个外交术语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