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 | 朱生豪先生译莎纪事:我国第一套莎士比亚全集是如何诞生的

从1935年春天起,朱生豪在动笔翻译莎士比亚剧本前,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收集莎剧的各种版本、诸家注释等以及莎学的研究资料,比较和研究这些资料的优劣得失,他对莎剧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莎翁生平、思想成就、艺术特点、版本考证、戏剧分类,都有过细致的研究。同时,他还开始研究表演艺术,品评、比较莎剧电影和话剧。对莎士比亚全集,他更是反复吟诵,仔细推敲,琅琅成诵,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以《暴风雨》翻译为例,朱生豪重复翻译过好几遍,翻译工具书《牛津词典》也因过度使用七零八落。为了使译笔准确通达,朱生豪经常不辞劳苦,绞尽脑汁,一字一句往往煞费苦心,“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例如,他曾经讲过翻译中的“你”和“您”,这两个字就很缠得头痛。“you”相当于“您”,“thou,thee”相当于“你”,但“thou,thee”虽可一律译成“你”,“you”却不能全译作“您”。这些细微之处,他都能做到仔细琢磨,毫不苟且,真正做到了严复所说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蹰”。1936年8月,朱生豪的第一部译作《暴风雨》面世,在这个初译本的卷首,朱生豪撰写有《译者题记》,这成为早期研究中国莎学的重要文献:

本剧是莎翁晚期的作品,普遍认为是他的最后一本剧作。以取材的神怪而论,能和他早期的《仲夏夜之梦》相比,但《仲夏夜之梦》的特色是轻倩的抒情的狂想,而《暴风雨》则深入一层,其中有的是对于人间的关照,象征的意味也格外浓厚而丰富,在艺术上更摆脱了句法音律的束缚,有一种老笔浑成的气调。或云普罗士丕罗是作者自身的象征,莎翁以普氏的脱离荒岛表示自己从写作生活退隐的决心,如果这不仅仅是一种猜测,那么读者在批读本剧时,也许更能体味一番作者当时的心境吧。(转引自吴洁敏、朱宏达 1989:262)

《暴风雨》的成功翻译,使他信心倍增,锐不可当。他给自己制定了两年内完成37个莎剧的翻译计划———第一分册包括喜剧九种:《暴风雨》《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无事烦恼》《如愿以偿》《第十二夜》《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第二分册包括悲剧八种:《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恺撒》《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科利奥兰纳斯》《麦克佩斯》;史剧列为第三分册,另外十种次要的作品归入第四分册。计划制定之后,他一气呵成,在译完《暴风雨》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又译完了《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等三部喜剧。

然事与愿违,1937年8月13日日寇炮袭了上海。朱生豪被迫仓皇离开,在战乱中丢失了全部译稿,译莎工程受到了沉重的打击。8月26日他回到浙江嘉兴老家。不久,嘉兴又沦于敌手,朱生豪不得不再度迁避。国不安宁,民不聊生,寓所遭毁,惶惶不可终日,朱生豪心急如焚,饱尝战乱之苦。

1939年秋,战争风云密布,上海“孤岛”危机四伏,朱生豪辞去了世界书局之职,到《中美日报》任编辑。其间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他争分夺秒吟诵莎剧,反复推敲,时常和同事字斟句酌,了解英国人的风俗习惯。但由于工作太忙,即使全力以赴,夜以继日,也难于应付,不得不将译事搁置起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冲入报社,朱生豪夹杂在排字工人中,虽然逃得一命,但所有译稿均遭厄运,多年心血毁于一旦。朱生豪没了生计来源,生活陷入困境,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压垮朱生豪。他豪迈地宣称“饭可以不吃,莎剧不能不译”(张经浩、陈可培 2005:73)。

1942年5月1日,经过十年罗曼史,朱生豪与富家小姐宋清如结为伉俪,这对才子佳人开始了同舟共济的生活。婚后一月,两人回到了女方老家常熟。朱生豪便足不出户,埋头译莎,当年12月,补译完《暴风雨》等9部喜剧。

翻译研究 | 朱生豪先生译莎纪事:我国第一套莎士比亚全集是如何诞生的

朱生豪、宋清如夫妇

1943年1月,朱生豪偕妻子回到了嘉兴故居,继续他未竟的翻译事业。在这一年中,朱生豪译出了莎士比亚悲剧8部,完成了全集的第二辑。到1944年,他的身体状况与日俱下,但仍然埋头伏案,握笔不辍,译完杂剧10部,即全集的第四分册,其后又译出历史剧4部。

1944年11月底,朱生豪病情愈益严重,卧床不起。12月6日中午,时年32岁的翻译巨星朱生豪与世长辞。一颗文坛巨星在寂寞中泯灭了。

朱生豪是我国系统翻译莎剧的先行者之一。从1935年收集资料起,到1944年12月与世长辞,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呕心沥血翻译莎剧前后共十年,译出莎翁的悲剧、喜剧、杂剧与历史剧共31部半,只剩5部没有译出。其中27部剧本由上海前世界书局于1947年分3辑出版,定名为《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全集》“译作三辑传到海外,欧美文坛为之震惊,许多莎士比亚研究者简直不敢相信中国人会写出这样高质量的译文”,“称颂其为中国自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英国兰姆姐弟改写的《莎士比亚故事集》(旧译称为《莎氏乐府本事》)以来第一部系统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孟昭毅、李载道 2005:209)。1954年北京作家出版社收集了朱生豪在逝世前翻译的31部莎剧,定名为《莎士比亚戏剧集》,分12卷出版发行。1964年,为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请吴兴华、方重、方平等人对朱生豪旧译《莎士比亚戏剧集》校订增补,重排出版;“并请方平重译了《亨利五世》,方重重译了《理查三世》,章益新译了《亨利六世》(上、中、下三篇),杨周翰新译了《亨利八世》,使这套书合成全壁。全书共分为10卷,包括37个剧本,按‘牛津版’《莎士比亚著作全集》的次序排列。此外人民文学出版社还编辑了一卷莎士比亚诗集,其中包括:张谷若译的《维纳斯与阿都尼》,杨德彰译的《鲁克丽斯受辱记》,梁宗岱的《十四行诗》(154首),黄雨石译的《情女怨》《爱情的礼赞》《乐曲杂咏》《凤凰和斑鸠》等4首杂诗,作为《莎士比亚全集》的第11卷。由于‘十年浩劫’的关系,这套全集直到1978年才出版”(孟昭毅、李载道 2005:219)。至此,朱生豪的全部心愿和未竟之志终于得以实现。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翻译家研究(民国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