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TI | 译缘:且行且珍惜

一、缘起

岁月荏苒,一晃已届不惑。回望来路,竟与英语与翻译结缘,恰如缘分天定,专业,爱好,职业,无不因她而绽放。

自幼酷爱文字,阅读一直充盈着我的生活,从未间断。终因高考,读了化工专业。或许是初中和高中英语老师的眷顾,英语是我的骄傲。大专期间考过了普四,全班就我一个啊。大专读的西北师范大学的化工专业,毕业后划档到县教育局,分配到一所乡村中学,做了英语老师。青春的力量无法估量,因了对英语的执着,关注考点,改变教法,学生考入师范学校和幼教的过关率,首创新高。九十年代初农村中学英语老师极为紧缺,这无异于给那些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农村孩子带来了希望。而回报我的,是那几年桌前孩子们采束束山花,和讲台下亮晶晶的眸子,所以,我无法却步。后来,年轻的心无法随遇而安,难以忍受按部就班的人生,不愿苟且,渴望诗意的远方,痴爱文字,报考了西北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成教班。当时县教育局规定良多,手续繁复,由于师资缺乏,教育局和学校层层卡,城区的英语教师上函授都很难,何况镇中学的老师还要代工资上脱产!光报名就费尽周折。所幸,年轻就是用来打磨的,名终于报上。复习的过程也很艰难,对于对非英语专业的我,考试本身就是挑战,听力,语法,精读,教育学,心理学。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回想起来,还是出于对语言的热爱,我才能夜夜伏案,终于敲开了命运之门。喜悦难以名状。脱产两年系统学习专业,学校的师资十分雄厚。读成教的两年,真是不堪回首,只能说,苦并快乐着。开始的一个月,老师讲课都听不懂啊,一切都得从头来。终因阅读的功底和对文字的钟爱,帮我一路走来。攻读英语专业研究生。后在北方一所高校任教。

CATTI | 译缘:且行且珍惜

读研时,因为机会来之不易,十分珍惜。承蒙导师的垂爱,让我能在读研期间参与她的翻译实践项目,首次接触了汉英翻译。记得刚拿到那份给我的25页32开的文字时,不胜惶恐,深怕不能胜任,忐忑不已。接下来的日子,就是泡图书馆,四处查阅资料,翻译,修改,再查阅,订正,推敲。那是十多年前,互联网远没有现在先进。万事开头难,一点不假。只读英语材料,简单明了,可一涉及汉译英,真是老虎吃天,无法下爪。措辞,句法,语词的斟酌,地道的表述,准确和得体,无一不是横亘在我眼前的障碍。还是因了对文字的痴迷,如期完成了翻译任务。等待反馈期间,十分忐忑,对语言的理解渐次深入,始觉阅读和翻译截然不同,翻译才是检验语言知识的手段。作为译者的读者,对原文本结构要参与、浸润其间,认真分析,仔细解读。同时,对源语文本的阅读还涉及到词的认知、句子理解、篇章结构分析、认知监控,因此,译者的阅读过程,一直是充满挑战的矛盾解决过程。而且,译者对原文本成功解读是翻译过程的初始程序,并且还要力求在输出译本时再现原文本的结构与风格,这等于作为译者的读者必须参加艺术再创造。偏差。原文本的内容、形式、风格及审美价值时空跨度若很大,译者要理解透彻,绝非易事,若无坚忍之耐性、敏捷之悟性,断难完成。译者明了上述诸多差异性,能有效地提高其原文本的阅读质量,这是高质量目的语文本产生的根本条件。自此,与翻译结缘。

二、缘深

工作后,教学与科研占据了大量时间,但对于翻译的热爱有增无减。忙里偷闲,帮朋友翻译一些科技论文、摘要、出国求职简历、标书翻译,从未间断,并乐此不彼。研究生时的导师一直很关注我,给了我翻译一本新书的机会。出版社要求先试译,通过后再签合同。至今,还记得得知试译通过后的兴奋,原来我也能如此近距离地接触翻译了!翻译的书是美国心理学博士夏洛特•卡塞尔所著《佛祖也成婚》(If Buddha Married),由于作者既博学多才,又术业有专攻,她对于宗教、成瘾、两性关系、心理学的研究造诣深厚,见解独到。本书文字简洁,洗练,旨在劝导夫妻放下执念,虽然12.8万字,看似专注于爱情保鲜,婚姻恩爱长久的心灵鸡汤类的的书籍,其实不然。本书旁征博引,前三章的宗教就涉及佛教、苏菲教和贵格会的经典教义,作者尤为熟稔佛教教义。刚开始很难读懂,何谈信、达、雅?而且每章都有谚语、警句、格言、诗歌,都是原汁原味,无从查阅,参考。有一章居然有《易经》的“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至今还记忆犹新,“The clouds pass and the rain does its work, and all individual beings flow into their forms”(I CHING)。焦虑,困顿,彷徨,浮躁。之后,终于静下心来,查阅,思索,体味,沉浸在精灵般的文字中。三个月后,如期交稿。后又做了部分修改。本书经中信出版社出版,于2011年8月在国内发行,当当网和亚马逊网都在出售。这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终于开始能在两种文字间行走与对话,虽然步履沉沉,却乐此不疲。尤其,在翻译期间,除了繁重琐碎的工作,就一心扑在本书的翻译上,没有闲暇,那是怎样的三个月啊。现在想来,终究还是出于语言文字的痴迷才让我承受了翻译的苦痛,享受了翻译的快乐,的确是戴着镣铐在舞蹈!而对于灵动的语言文字和谜一般的翻译,虽有了最初的感悟,但还是觉得她犹如一面深邃的湖,神秘,不可捉摸,而我不改初心,飞蛾扑火般地奔向她。

也许与翻译真是缘分天定,又一次翻译机会降临。还是承蒙导师的垂爱,试译通过后,中信出版社发来了书稿The Big Christ:《大水荒:水资源大战与动荡未来》(美 查尔斯•费什曼著,王小龙,袁陇珍译)。本书立足于全球水荒频发、用水告急的大背景,通过大量案例,揭开各国水资源危机的真实面目,恰是人们轻视水的文化氛围导致了高风险用水时代的到来。作者费什曼用睿智的笔调解读水的经济学与政治学,探究水资源分配的新格局,讨论世界各地应对水资源短缺的方法,启发我们认识到水的生产力与被掩盖的经济价值,以及净水能源、供水设施、水价改革的重要性。同时,重塑人们对水的认识:重新解读人类与水的关系,反思现行的政治决策与经济策略,创造性地保护水。指出,水既平常得令人轻视,又能够大有作为。因为水的命运,就是人的命运。

作者查尔斯•费什曼记者,《快公司》杂志资深编辑,美国商业新闻领域最高奖项“杰洛德•罗布奖” 三度获得者,大作《沃尔玛效应》曾轰动一时。因与一瓶矿泉水的机缘巧合,才有了写有关水的念头。为了玉成本书,他不辞艰辛,奔走于世界,沙漠中的拉斯韦加斯如何寻找水源、进行水权交易,澳大利亚的水资源短缺为何引发政治斗争,印度城市供水系统发展与经济发展脱节给当地生活造成的影响,自然灾害后的现代城市如何应对断水问题以及所付出的代价,知名公司推行用水管理制度、设计水循环系统带来的效益增长等。对水问题追根溯源,引证大量鲜活的实例,对水资源短缺这一严肃厚重的主题进行通俗叙述,客观公正地还水资源以本来面目,提高人们对水的认知,进而保护水资源。本书涉猎面广,描述场景宏大,无论景色实例,都引人入胜,读来不忍掩卷,而且,语言简洁,隽永,文风清丽脱俗。本书2011年底成稿,共26万字,我和老公于12年8月初拿到书稿,真是惶恐备至。不仅因为作者是资深记者,对叙述方式和文字驾轻就熟,而是本书既博又专,所涉及的文化与专业叙述,远非仅仅大量查阅资料文献就能迎刃而解。不像初次翻译,匆忙动手。这次略微从容,先研读原作感悟体悟,与作者慢慢走近,才着手动笔。与老公每人五章,译后再反复字斟句酌,几易其稿,依然对译稿不甚满意,后请求出版社延期一个月才交稿。那是12年初冬的一个清晨,6点30分,截稿的最后期限。为了确保稿件质量,又熬夜从头至尾顺了一遍纸质稿。轻点鼠标“发送”后,整个人如虚脱一般,悲欣交集,个中滋味,只能援引张爱玲的话“因为经历,所以懂得”来形容。甚幸,出版社的反馈修改之处极少。种种原因,《大水荒》于2014年3月出版,当当网,亚马逊网都在售。2014年3月28日《光明日报》的“新译”栏目用三分之二的版面转载了“拉斯维加斯:沙漠之都,以水为荣”部分章节,后经《甘肃日报》、《读者》等全国各大主流媒体转载,社会反响强烈。我后来才陆续从老师朋友获悉,异常平静,抑或是不太相信,好消息来得太突然了!她真的像我倍加呵护的孩子,倾尽所能,教化她,不能失之其真纯;鼓励她,不能任由其天马行空,历经煎熬,欢喜,五味杂陈。待她羽翼丰满,目送她远行。蓦地,她长成一棵树,秀丽挺拔,出现在你面前,莫名的心境。

三、缘续

现在想来,似乎与文字与翻译真因爱生缘。不在意得失,唯有前行,功到自然成。自己一介门外汉,仅仅热爱文字,居然有了散发着油墨的拙作伴我左右。在神圣的翻译面前,我只能算个籍籍无名的爱好者,连译者都自叹弗如。虽有了一点成果,还是不敢遑论翻译心得,只是深感,对于一名合格的译者来说,任重而道远,语言技能的不断提升,文化素养的日益熏陶,严谨、坚守、诚信等个人素质的锤炼,都得历练,就像一场修行,方得始终。

日子复归平静。闲暇时,不忘初心,依然左手阅读,右手翻译。年初,经好友再三鼓励,参加了CATTI考试,才初次邂逅她。感慨万千啊,师范院校的化工专科出身,因为过了普通四级,得以在一所乡级中学执教,后又辗转读了英语教育的专升本,继而攻读英语专业英语语言学研究生,毕业后在高校任教。原来,自己多年来一直跌跌撞撞行走在语言文字的路上,直至邂逅语言文化的表现形式——翻译,幡然醒悟,原来,自己一直行走在翻译的路上,无怨无悔。却没有归属感,一直对她深情款款啊。不胜感谢中国外文局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办公室、中国外文局翻译专业资格考评中心,能为像我这样非科班出身又热爱文字的翻译爱好者打开了一扇机会之门,报考了笔译二级。综合能力考试很轻松,翻译实务还是有难度,毕竟是全国性的选拔赛,时间,翻译速度都有要求。所幸,顺利通关,成绩揭晓,综合80分,实务60分。但是,上路方知远方有多遥远,译路很长。翻译是一种情怀,沉浸其中,犹如在一滴水中闭关,世界也会清明,在岁月里打坐,时光也会温暖。用文字丈量世界,才知出发是唯一的选择。译路很长,我才刚刚上路,且行且珍惜。

(袁陇珍 甘肃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