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性淘汰:产品更新快,厂家搞的鬼

趣学英语,微信关注【田间小站】公众号

在纪录片《电灯泡之阴谋》 中,提到了一种概念叫“计划性淘汰”或“内置报废”(Planned obsolescence or built-in obsolescence),即产品在设计阶段就已经设计好了产品寿命,这样产品在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过时或者不好用。就像纪录片中提到的那样,故意将灯泡寿命从2500小时压缩到1000小时。这种策略背后的理念(rationale)是通过缩短重复购买周期来促进长期销售额(generate long-term sales volume)。采用这种策略的厂商认为,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额外销售收入能够抵消研发成本以及现有产品线同型装配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计划性淘汰分为以下几种:

  • 限制产品寿命的设计 Contrived durability
  • 防止维修 Prevention of repairs

如难以维修的苹果手机:

  • 过期时尚 Style obsolescence
  • 系统性计划报废 Systemic obsolescence

系统性计划报废策略故意更改系统设计,让产品难以继续使用。 例如在软件产品当中,不必要地移除向前兼容性(not accommodating forward compatibility),或是经常性地更换螺丝规格、刻意让既有工具无法使用。

  • 预先设定的报废 Programmed obsolescence

有些时候厂商会刻意让一个产品失效(deliberate disabling of a product)并同时伴随着通知讯息,要求消费者再购买替代品(replacement)。 例如有些厂商在喷墨打印机的墨水匣里面加上智慧芯片(smart chips in their ink cartridges),当用户打印了一定的页数或使用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即使墨水匣里面还有墨水(有时甚至还剩下高达五成的墨水),墨水匣便停止作用。 这种状况下的报废并非因为某些零件随机故障,故称为预先设定的报废。

不过,在竞争激烈的行业(in a competitive industry),采用这种策略也有风险。因为消费者明白这其中的策略之后,他们就会去买别家的产品。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使用寿命更长的日本车进入美国市场以后,美国汽车厂商就不得不造出更耐用的(more durable product)汽车来应对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