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思·罗威:英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丘吉尔

2017年冬天,乔·赖特执导的英国电影《至暗时刻》(Darkest Hour)在全球公映了。这部电影描写的是温斯顿·丘吉尔人生中的五个星期。他于1940年5月成为首相,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大关键时期。在电影中,丘吉尔面对着是两难的抉择:继续抵抗纳粹,还是通过谈判获得可耻的和平。尽管当时的纳粹貌似战无不胜,丘吉尔还是拒绝妥协。并且最重要的是,英国人民坚定地站在他那边。

这部电影有的地方非常有趣,我说的不是导演的水平,也不是丘吉尔的扮演者加里·奥德曼的精彩演技。我说的有趣之处在于,这是不到一年时间里第二部关于丘吉尔战时经历的大片(乔纳森·泰普利茨基的电影《丘吉尔》于2017年6月在英国上映),这也是不到一年时间里第二部描述1940年历史的大片(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敦刻尔克》是2017年夏天最火爆的电影)。英国人似乎对我们历史的这个时刻十分执迷,尤其对丘吉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兴趣盎然。

这种执迷不仅限于电影。2012年,英国小说家C. J. 桑森(C. J. Sansom)出版了一部畅销书叫做《统治》(Dominion)。它设想的是如果丘吉尔在1940年5月没有成为首相,世界会怎么样。近几年有好几部畅销的丘吉尔传记,其中2014年出版的那本的作者是当今的英国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自2016年开始,英国钞票上开始印丘吉尔肖像。新的五英镑钞票上就有他的肖像,还有他1940年最著名的那次演讲的一句名言。

即便按照英国的标准来看,如此突然地爆发出对丘吉尔的兴趣,也是不寻常的事情。但对英国人来说,这似乎自然而然,以至于很少有人问自己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是丘吉尔?并且更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是现在?

要想理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看看这些近期的电影、书籍和肖像描述的那段历史。

1940年的事件完全算得上近代英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危机。在那以前,英国可以说是世界局势的主宰者。那时的英国比所有的欧洲邻国都富裕,并且比其他的世界大国(比如美国)更积极地参与全球政治。英国海军当时是世界第一,空军也是第一;就连它的陆军,虽然规模不大,在全球也享有盛誉。

然而到了1940年,突然间,英国在每一条战线上都遇到了挑战。在保卫挪威这场必败的战斗中,英国海军遭到羞辱和失败,皇家空军在空战中渐渐输给了德国。最糟糕的是,面对纳粹,英国陆军开始崩溃了。二十五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远征军曾是阻止德国占领法国的决定性力量;而在1940年,英国远征军和欧洲大陆的其他每一支军队一样,被德军轻松击败。

英国远征军从法国的撤退后来被称为“奇迹”,但在当时是奇耻大辱。仅仅几周之内,英国远征军被德军从比利时中部一直打退到法国海岸。随后,在敦刻尔克,英军被迫逃命,乘坐海军巡洋舰、商船、渔船甚至游艇,狼狈逃回英国的安全地带。在那几周里,英国陆军损失了将近7万人和数量庞大的关键装备。数千门大炮被丢弃在法国沿海,此外还抛弃了数万车辆与数十万吨燃料、弹药和其他物资。

在随后几个月里,英国实际上遭到了全面围攻。德国轰炸机与当时的皇家空军不同,非常擅长摧毁军事目标。1940年夏秋,德国空军对英国的机场和港口设施发动了无情的轰炸,令英国的自卫能力骤降。当年晚些时候,德国空军开始大规模轰炸英国城市,摧毁了伦敦、考文垂、格拉斯哥和其他几十个重要城镇的大片区域。

与此同时,德国潜艇将不列颠岛团团围住,切断了英国与外界的贸易联系。即便不能用轰炸让英国屈服,似乎完全可能用饥饿迫使它投降。英国国内几乎所有物资都实行配给制:食品、衣服,乃至建材(用来重建被德军轰炸机摧毁的工厂与房屋)。

面对这样凶残的攻击,英国统治集团里有很多人相信,英国必须面对不可避免的现实,努力与希特勒议和。丘吉尔恰好在这场危机期间被任命为首相,他受到了极大压力,很多人要求他开启和谈,然而他拒绝了。相反,他开始努力激励英国人民继续战斗。

他在这个时期在议会发表的演说如今已是传奇,他向全国人民发表的广播讲话也成了传奇。“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他在一次著名的演讲中宣布,“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这篇振奋人心、顽强不屈的演讲于1940年6月4日发表,在乔·赖特的电影里也是关键情节之一。

丘吉尔很早就认识到,英国在这场战争里要想有生存的机会,就必须赢得美国的支持。于是他和他的政府展开了魅力攻势,恳求美国人援助他们。英国人将自己描绘成一个宁死不屈的英雄民族,遭受了恐怖的攻击,虽然遍体鳞伤但还没有被打败。

赢得美国人支持的手段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通过电影。伦敦遭到轰炸之后,英国人拍摄了一部宣传电影《伦敦扛得住!》(London Can Take It!),它描绘了英国普通百姓在空袭当中照常过自己的日子。该电影在美国反响热烈,甚至于次年获得了奥斯卡奖提名。

随后英国人赢得了更多的宣传胜利。就是在这个时期,丘吉尔成了英国人坚毅不屈精神的象征。他直到今天都一直是这种形象。美国新闻界描述他为“在正确时间做正确工作的正确的人”,他此后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就一直是这样。他是极少数在英国和全世界其他地方同样闻名的英国历史人物之一。美国人对他特别尊崇。时至今日,美国总统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都有一尊丘吉尔半身像。

这些宣传工作最终收到了成效。1941年春,美国国会同意向英国无偿提供战争物资。根据“租借法案”,价值数十亿美金的食品、燃油和机器被运过了大西洋(尽管受到德国潜艇的威胁),超过了弥补敦刻尔克损失所需的数额。(“租借法案”不久之后也向中国提供了物资援助)

1941年底,美国人给英国送去了第二件礼物:美国正式加入了战争。罗斯福总统宣布,他的第一步打算不是集中力量打败日本,尽管日本已经攻击了珍珠港的美国人。美国将奉行“德国优先”的政策,首先支援英国。丘吉尔的魅力攻势大获成功。

描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英国电影已经有很多了,每一部电影都有不同的目的。在战时,电影是有用的宣传工具。它们告诉全世界,英国不肯认输;它们向英国人民展示了他们应当效仿的榜样。

20世纪50和60年代的战争电影则有不同的功能。它们让英国人回想起他们在战时的英雄主义,也帮助他们理解自己前不久经受过的创伤。例如,迈克尔·安德森(Michael Anderson)的《敌后大爆破》(The Dam Busters)讲的是皇家空军一个中队的故事,他们勇敢地向德国发起空袭,但有一半机组人员没能回来。这部电影于1955年上映时,许多观众泪流满面。他们每个人都认识一些在战争中死去的人,这部电影让他们想起了自己所作的牺牲,也提醒他们,这种牺牲为的是一桩美好的高尚的事业。

英国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在战后的国际地位又大大降低,所以在这样的时代,战争电影可以提醒英国人他们曾经是多么辉煌。例如关于北非作战的电影《恐怖之砂》(Ice Cold in Alex)让英国观众想起,英国曾经控制着该地区。该电影于1958年上映,也就是英国入侵苏伊士以羞辱告终的仅仅两年后。《紫色平原》(The Purple Plain,关于英国保卫缅甸)和《艾丽斯城》(A Town Like Alice,关于英国人在马来半岛)也是这样。美国政治家迪安·艾奇逊(Dean Acheson)在1963年说,英国“失去了一个帝国,但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新位置”。至少英国人可以通过战争电影来怀旧,来回顾美好的往昔,那时他们不仅统治着全世界,还曾为了保住自己的帝国而英勇战斗。

如果说每一个时代都创作出不同的战争电影,那么今天的电影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近期上映的一些战争电影。

2010年,在全球经济危机期间,汤姆·霍珀(Tom Hooper)执导了《国王的演讲》(King‘s Speech),讲的是英王乔治六世如何克服口吃。这部电影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之一肯定是,故事的背景是二战之初。电影表现出的危机感一定引起了英国观众的共鸣,他们自己正在经历一场更为现代的危机。国王的口吃是一个比喻,代表了这一切。该电影传达的信息很简单:只要坚定不移并且愿意努力适应新环境,英国人一定能战胜任何困难,不管是言语障碍、战争还是经济危机。(这些主题在英国之外也引起了共鸣,所以这部电影在全世界都很火爆)

2017年夏天的大片与当代生活也有关联。《敦刻尔克》说的是英国军人想尽一切办法离开欧洲大陆。电影上映时英国正在脱欧,所以电影与今日之间的关联是显而易见的。(巧合的是,在2016年脱欧公投期间,英国报纸经常把脱欧比作敦刻尔克大撤退)这部电影传达的信息同样很简单:英国过去在欧洲遇到过危机,但最终取得了胜利。今天,英国人民也急切地想要相信自己能从脱欧风波中全身而退。

然后就是乔·赖特的最新电影《至暗时刻》。它讲的也是英国受到德国的威胁,而今天德国是欧盟最强大的成员国。电影表现的是英国统治集团方寸大乱,为了一个关键决定而左右为难,就像今天的英国政治领导人为了脱欧问题而分歧严重一样。

在电影里,丘吉尔走上前台,挽救时局。他作为领导人,心中也满是疑虑和不安全感,但他决心要坚定地做正确的事情。对今日观众来说,这是一种抚慰人心的信息,因为他们热切希望自己经历的政治动荡有朝一日也能带来某种形式的胜利。但今天的丘吉尔是谁?是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吗?她面对巨大的政治压力表现出的刚毅的确令人印象深刻。是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吗?他写了一本关于丘吉尔的书,并且在演讲和报纸文章里经常引用丘吉尔。或者,对丘吉尔这位标志性历史人物的所有这些近期的描绘,难道表明英国政治的核心有一种精神的空虚,而英国人民渴望有丘吉尔那样的伟人来填补这个空虚?

过去的英国战争电影要么是为了帮助英国人抚慰伤痛,要么是为了赞颂美好往昔,但我估计《至暗时刻》这样的电影的主题其实根本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些电影的真正价值和吸引力在于,它们其实象征了我们今天所处的局势。它们代表了英国人对刚毅、坚定与明确目标的渴望,这些品质都是英国人在二战期间拥有的,但在今日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英国人似乎不再拥有这些品质。

在过去的时代,英国人需要安慰或者激励自己的时候,就去读传奇英雄的故事。所以今天英国人将注意力转向一位更现代的英雄,不足为奇。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丘吉尔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人物的传奇版本,他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在今天动荡不安的时代可以慰藉我们。

有一件事情是毫无疑问的:在新的英雄登场或政治形势发生变化之前,英国还会有更多电影去讲述丘吉尔与他在1940年5月黑暗时刻受到的考验。